第二百四十四章 关中大兴-《率土风云起汉末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每一个士家的发展都会经历血与火的考验,自光武时期开始士家便已初见雏形,从一个地方的小豪强一步一步走到如今,靠着每一代人的复出,为家族赚取最大的利益,如今的荀家也是这样。

    第二日,在与荀爽谈完此事以后,荀彧和荀攸找到了正在督建太学院的龙俊,事无巨细,包括心中的想法也告诉给了龙俊,不是他们有意出卖荀爽,而是对于龙家军的人来说,有些事瞒不住,即便龙俊不在意不追究,还有一个天网横在他们头上。

    对此,龙俊安慰了两人几句,至于荀爽的打算,龙俊不可置否的应准了下来,不是看在两人的面子上。而是在这个时候,荀家肯不远万里来关中帮忙,总要给一些实在的好处,这比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强,关中岂会自断根基让外人看笑话?

    离开尘土飞扬的工地,龙俊回到城中军机署,找郭嘉提取了两份关于袁绍那边的密卷,让人送到了荀爽手中。算是给荀家提个醒,鸡蛋可以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,但也不要把所有人都当做傻子,他龙俊可以容忍荀家插手太学院,同时也希望荀家能给出货真价实的实在利益,而不是打着帮忙的旗号来划分蛋糕。

    当夜,荀彧与荀攸拿着龙俊的副院长的政令送到荀爽住处,看到荀爽拿着那封密卷脸色阴晴不定,由于郭嘉已经把此事告知二人,两人相视一笑,尽在不言中。随后将手中的敕令放到荀爽面前,微笑道“太学院新增了两名副院长,一名教授文化,一名掌管后勤。主公的意思是由叔父担任教授文化的那位,以增进荀氏名望。”

    “主公还说,这次荀氏赠书千本给关中,关中上下不尽感激,他会亲自督造一座藏书楼命名为荀楼,只要太学不倒,荀氏藏书楼便不会消失。”

    闻言,荀爽不自然的笑了笑,这种被人柔婉了捏,捏完了揉的感觉对他来说很不好,颍川荀氏什么时候堕落到这种地步?可一想到如今的情势,荀爽洒笑道“不愧是让袁氏与董卓退避三舍之人,眼界、谋略、手段皆是当世一流。你七叔说得对,此次是老夫贪心了。罢了罢了,明日麻烦你这位京兆尹去跟侯爷说说,让他帮忙想想办法,将颍川荀氏迁入关中。”

    “将荀氏迁入关中?那荀堪那边怎么办?袁绍要是得知此事,他可就麻烦了。董卓曾在洛阳大肆屠戮关东诸侯的姻亲,难免袁绍不会照此行事!”毕竟是自己的弟弟,荀彧怎么可能放任荀氏抛弃荀堪,遂连忙阻止道“若以亲人性命来换取家族晋升之路,别说我等难以接受,恐怕主公那边也会轻看了荀家,这样下来荀家是得是失,叔父难道不清楚么?”

    “放心吧,在荀氏迁徙之前,我会让荀堪从袁绍哪里离开的,老夫已经错了一次,绝不会错第二次。倒是你们叔侄二人,既然已经选定了明主,在某些事上就不要想着避嫌,举贤不避亲举内不避仇,这才是谋主所为,否则眼界格局难免受限。”

    得知荀爽已经做好了打算,荀彧这才放下心中的担忧。而相对于荀爽的嘱托,荀彧心中也有自己的盘算。龙家军已然成势,文臣武将皆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,尤其文臣当中的郭嘉,那是谁也无法撼动的人物,所谓的格局与眼界交给郭嘉即可,让他们去做难免有越俎代庖之嫌,即便郭嘉不在意,龙俊的心中也难免会有疙瘩。

    一夜无话,第二日,长安招生处,两大学院继续招生,比之从前的报名人数,人数忽然少了一半,甚至还有不少的孩童选择退学,这让一心想要办好太学的蔡邕倍感无奈。好在龙俊也算到了此事,于是下令,凡是关中军中有功勋在册的将士,皆可免费送家中孩童入学,为期五年。而那些平民百姓家中的孩童也同样与军中子弟共享此举,但只限在第一批入学之人。

    于是报名人数再次回升,蔡邕与荀爽喜出望外,紧忙给至交好友发去请帖,希望他们可以作为太学的老师前来帮忙。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,对此龙俊也不在乎,在安慰完两位老者后,他给正在出兵洛阳的董卓写了封信。一是跟他讨要当年洛阳皇宫府库的书籍,二是让他承认太学地位,否则他就会出兵河东或者洛阳,阻拦董卓的政治野心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