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新夏豪族原以西部和西北部分布最广、势力最强,只因那里是新夏的门户位置、抗击魏国的前线地带。 但在新夏与魏国签订了协议之后,各大军镇的地位就变得很尴尬了。两国既然已经互不侵犯、互不滋扰,西部少了虎视眈眈的强敌,也就没有必要再保持大规模的军队建制。 这一回,王廷实实在在占了个理字,也就得理不饶人了,拿出早就计划好的一整套裁军规范,里面上至州郡驻军,下至乡镇驻兵,中间囊括各豪门豢养的私军,在人数、武备、等阶上都做了格外详细的规定。 莫说是地方豪门,就是王廷大臣拿在手里一看,都是冷汗涔涔。要是真按照这上面的规定办下去,全国军队人数削减至少三分之一,粮饷全部由中央划拨,地方再不是军队的衣食父母了。 军队就是这般,吃谁的粮就听谁的话。 王廷的态度很明确:我的军队,谁有资格替我养?地方豪门也不行。 军令一出,举国震荡,尤其是西部一片哗然。 削军=夺权,这个公式谁都看得清楚。可是新夏最大的威胁已去,西部豪门的确再无道理保持大规模的常备军,否则就有造反的嫌疑。 供养军队,无论对哪个国家的财政来说都是极其沉重的负担。削军就是减负,新夏可以将更多财力投入国计民生之中。 再者,军人解甲归田,就有大量劳动力投入生产,这对于百业待兴的新夏来说格外重要。乱世之中,无论个人还是国家,本能地都会抓紧难得的太平时期快速发展、壮大己身。 减负、增产、深得民心。这道理谁都明白,只看西部如何反应。 …… 消息传到魏国,萧衍忍不住啧啧称奇: “傅灵川的胆气可真不小,脚跟还未站稳,就敢动这些跟他一起举事的老部下了。” 傅灵川能扶持长乐公主立国,少不了这些豪门的支持。若非他们长年抗击不屈,魏国也不会在长久权衡下放弃对安夏地区的统治。 现在傅灵川自己羽翼刚刚丰满,就开始对这些昔日的老战友收缴武力,是不是太迫不及待了些? 云崕正在看书,闻言道:“夜长梦多,他要是再等下去,待这些豪族养得膘肥体壮,他更不好连根拔起。” 第(2/3)页